標準化 使制造水平提升
很多年前有位客戶要求印制完的信紙,必須和他的原稿一樣,尺寸不得大也不可小,在那個年代,裁紙機使用手搖背斗完全沒有指示尺度,而我們使用的量尺最小刻劃定一臺分(3mm)的竹制手工刻尺,想要量取2mm以下的要求實在十分為難,最後有個聰明人想出把原稿和印刷品放在一起修,結果讓客人很滿意。今天,每一部電腦記憶裁紙機都可記憶最小尺寸刻度在0.01mm或更細,憑肉眼已無法分辨尺寸差距,所以只要把原稿放入裁紙機背斗去量得極精確尺寸後,即使重復數十數百次背斗的定位都會完全一致,沒有肉眼看或量測差距產生,另外,利用電腦資訊化記憶及控制,如果裁切a4尺寸定210x297mm的全標準,只要有正確裁切控制設備,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所生產的尺寸將趨於一致,不會有先進與後進工業國的差異存在,這就是設備的標準化,可重復,性完全沒有問題。
基於設計的規格可以標準化,使用電腦軟體程式可以做到很細微的尺寸、色彩、灰階指定,所以輸出工具逐步在標準化之後,個人差或批次差大幅降低和消除了。使用濃度計,有了標準歸零及儀器校正,那么色彩偏差程度往往比人眼判斷更小,所以可在世界各地生產極為相近尺寸印紋及色彩,也是越來越容易了。這種標準化,大幅提高後進工業國家的制造水平。
從前生產一支車軸及軸承,要老師傅多年經驗做最後磨合套準,也就是有一點點松才可轉動,也不能太松否則會產生精度不足,但做了兩套卻不能互換,因為是各自配套沒有一定標準可言,所以那天要修理,也只有再次勞煩有經驗的技師現場再做磨合的配套,這不只產生了制造的費工夫,而且一個廠內必須要三、五年才能培養出一位夠資格有技巧的老師傅來擔任這樣的工作。
今天制造軸心或軸承都必須使用數位控制的精密制設備,設計公差也許±0.01mm,但制造設備可加工到0.001mm誤差值之內,所以今天可利用高度精密控制設備來制造,同時也可利用更高精確度的自動尺寸量測設備,做抽驗或百分之百檢驗,那么先進工業國和後進工業國所產生的精度差距幾乎被弭平,剩下的只有制造及檢測執行的精度差距,這也是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後進工業國,為何很快可以取代先進工業的重大原因——標準化,使制造水平提升。
資訊化 使設計制造差距減低
以前設計者沒有電腦,必須花很多時間去學習設計基本理念及繪圖技巧,今天的設計者有cad電腦輔助設計,可以更自如的揮灑工作概念體成品做任何角度的檢視,在先進工業國家儲備的設計人才及資源,幾乎很快被取代殆盡,沒有任何優勢,這也是弭平先進、後進技術差距鴻溝的重要變革。樣品的產生,利用切割機、噴墨列表機組合,不只有形狀快速出現,更有圖樣呈現,更有進者,連生產用切割壓線模具切可利用這套設計系統,加以生產制作出來,只要有硬體和軟體,那么操作及連線設計制造已是輕而易舉之事,以前手工繪圖要求0.5mm精度已是十分難能可貴,今天要講求0.02mm及0.01mm誤差,卻是輕而易舉,多年來有技術有經驗的制造能力,在這波數位科技沖擊下,能剩下的也只有一點點的核心能力而已。
網路化 加速產業內外部栘易
今天很多股市投資者手上都會拿—個個人資訊機pda,隨時掌握市場動態及變化,做殺進、殺出的動作;十九世紀大商賈,利用每隔一兩公里的鐘樓,使用鐘聲傳輸股市及期貨資訊:數千年前周幽王使用烽火訊號來取悅寵妃褒姒,亂啟動緊急通訊而亡國:日本商社從十九世紀後葉,建立了全球性的商品資訊網路,可以把世界上任何角落供需業務發展開來,成為很大利潤和資訊力量。今天只要一部電腦上網,已經能辦到比一家大商社擁有更多、更廣大的商情資訊,大大影響商社存在,同樣也對印刷的傳播功能起了置換作用。但是計程車取代了人力三輪車,如果三輪車夫仍然抱著膝蓋每天不滿破口大罵,說計程車的不好和不足,倒不如去駕訓班學習開車技術,投入有動力計程車行業,不用再靠體力也有更大機動力,同時客人和自己都有冷氣吹,做到六、七十歲也沒問題。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去挑剔資訊及網路化的無情沖擊,反而要虛心學習和融人去打開新的市場,因為時間和優勢,已不再是守舊不變的這—邊了!有了網路只要頻寬夠,可以承接世界任何角落工作,也可以發展出網路做生意的途徑,更重要網路是通往未來一扇重要窗戶,有了窗才有流通的空氣和藍天。
而網路除了對外,更是密切的內部生產系統、管理系統、會計帳和客戶咨詢的網路化系 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結合起來,這使得資訊能充分而多元化應用,一項工作只要輸入公司名、工件名,接下來都不必再重復輸入,而且中途產生成本、印紋分布、加工尺寸、數量、材料、制作時程也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加入成為可應用的檔案,依內部權責查詢、下載使用,增加公司生產、管理精確快速性,這些對外及對內的網路系統利益,不再只是大公司利益,而是小公司也可以應用,不再有先進、後進國使用的秩序,而是愿意改革追求變化的人得利。
你該如何應對思考?
以前很重視工業基礎,要求五十年、一百年,今天反過來說是企業彈性,基礎好壞是資產或是一種負擔,端看企業對本身核心能力的認知和升華,應用在未來市場及產業上面才能發揮工業基礎功效,否則一味保守、守舊不前,這樣的基礎肯定成為企業前進的絆腳石。
舉個簡單例子,使用大型機械、精密加工的印刷機,雖然加入蠻多電子化控制、程式化邏輯軟體駕馭,但2003年這些生產業者同時面臨經營上的困局,只有不用印版的列印,從每秒可噴12.5萬滴墨點噴頭,再進一步之後變成每秒25萬滴的倍增能力,這種不出兩、三年的大變化,在機械式速度增長由每小時印刷6,000張到12.000張的速度,幾乎用三十年才達到,今天改到16.000張又花掉二十年。我們不禁要問,是買新的、直接進入資訊網路化的社會進步得快,還是要將三十年、四十年既有的基礎升華,在原來領先社會另起新爐灶開辟蹊徑,是否有可能更融入而得到領先情況呢?
2012年初全球網站數量已經超過5.8億伊利諾伊州丹尼森市完成對JK的收購!美國現在如何開展數碼印刷業務?防偽技術產品的特點假設UV平板打印機消失,將會發生什么?印刷機由幾部分組成?主要構造是哪些?從紙張耐久性到老化測試國內數碼圖文印刷市場力度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