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與業內朋友溝通中深刻感受到大多數印刷企業老板們的壓力和迷茫:印刷將走向何方?明年的印刷市場是否會好轉?企業是否可以轉型,轉向何方?以上問題的答案是復雜的、多樣化的。筆者認為,找到以上問題答案的基礎是您必須掌握行業發展的脈搏。雷軍說:“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小米的成功雖不可簡單、粗暴地應用到印刷行業,但可以給我們某種啟示:企業家需要了解行業的風口。因為,每個風口都可能是機會,都可能是乘勢而飛的出發點。當下印刷行業的風口在哪里?筆者認為是智能化。
我國印后加工市場的技術現狀
我國的人口紅利讓印刷企業對印后加工設備的投資方向曾經是便宜、能用就行,這就造成了目前我國印后加工無論在設備還是技術上都明顯滯后于印前和印刷。目前,60%左右的印刷企業的印后設備都是手動、半自動設備和國產的自動化設備,只有30%左右的較大規模的印刷企業才有自動化程度較高、配套較為齊全的印后設備;而僅有5%左右的印刷企業投資全自動化、智能化印后設備。
近兩年印刷市場的低迷、人工成本的快速提升、短版業務比例的迅速增加都使印后加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迫使印刷企業的掌舵者做出改變:要么放棄印后,將其外包,專攻印前、印刷;要么加強印后環節,完善整個印刷生產鏈。在設備投資上也有明顯的傾向性:智能化、自動化的高端印后設備越來越受青睞。所以目前我國的印后加工市場現狀可以簡單概括為:正在轉型中,由手動、半自動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自動化的程度正逐步提升,逐漸和印前、印刷形成技術相當的、相匹配的工藝流程。
印后智能化發展新風向
所謂智能化印后設備指的是自動化程度較高,可以實現聯機加工,印后數據與印前、印刷共享,故障發生時設備可以進行自診斷,需要進行深度故障排除時,設備生產廠家可以進行遠程診斷及相關操作以排除故障。近5年印刷行業熱炒的jdf可以看作是印刷設備智能化的體現。
筆者在北京和南京走訪兩家業內比較知名的印刷企業時,他們都提到自己企業一臺機器一天的換版量高峰值可以達到120套版。北京的這家印刷企業有3臺印刷機,南京的這家企業有5臺印刷機,如果按照這個換版高峰值來計算的話,一天換版總套數分別為360套和600套,這么多的印件批次將為印后加工帶來巨大的工作量,如果對交貨期又有比較苛刻要求的話,智能化印后設備在這種情景下優勢就相當明顯了。
此外,在和兩家企業負責人交流時,他們都提到了印單短版化的發展趨勢,1000印以內的訂單數量在近兩年增長相當迅速,2000印以下的訂單正逐漸成為訂單的主流。應對短版活件,多工序的印后加工對智能化印后設備需求尤為迫切。
今年年初,天津市委辦公廳文印處根據業務類型引進了一臺智能化的騎訂聯動線hohnerdigi-finisher,很好地解決了市委文印處多批量、小印量文件的生產需求。該款智能化的裝訂設備既可以和數字印刷機進行聯機加工,一次完成印刷、折頁、裝訂、裁切,也可采用近線加工,整條線只需1人操作。
書冊上的條形碼可存儲相關尺寸等信息,掃描后,后續各部位可自動完成調節,機器在換單時可以實現“0”輔助時間,徹底顛覆了印后加工是印刷生產鏈最低端工種的形象。
前文提到的北京、南京的兩家印刷企業,如果擁有這樣的智能化印后設備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印后裝訂加工了,并且可以實現所有訂單當天交貨的高效加工模式。智能化印后設備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時效性和高效性,對人員的需求也降到了極致。
數字印刷黃金時期的發展重心全自動收縮機包裝機控制原理及維修2014上半年美國雜志零售急劇下滑3D打印全球認證標準發布為什么德國印企能做到“零排放”?歐元動蕩不穩 全球印刷利潤起伏不定麥考林神話破滅看電商進入沉淀期移動平臺消費未來或將成網絡消費主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