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邁克爾·舒德森就和《華盛頓郵報》前執行主編倫納德·尼兩人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發表了一份引起全球新聞界高度關注的報告《重構美國新聞業》。這份報告呼吁美國政府、公益性組織、高等學府及社會各界應重視美國傳統新聞業面臨的種種危機,對報業給予財力和人力支持。2009年以來,美國紙媒和全世界紙媒一片哀鴻遍野,情況并沒有改善。
日前(3月5日),邁克爾·舒德森應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之邀,來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評價數字化媒體時代下美國新聞業面臨的危機,并討論當前美國如何生產新聞。舒德森依然強調政府應對美國新聞業發揮其作用,并樂觀地相信數字化媒體時代中,基于報紙的媒介組織仍然是美國新聞報道的主要力量。
美國“紙媒將死”?
2005年7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學教授菲利普·梅爾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預言:“到2044年10月,最后一位讀者將在讀完最后一份報紙后將其丟入垃圾桶。”時至今日,在互聯網及移動新媒體的發展洪流中,“報業危機”、“紙媒將死”等論點不再新奇。
舒德森坦言,盡管新媒體沖擊是全球傳統媒體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但美國報業的危機比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情況都更嚴重,因為美國報業比其他國家更依賴廣告,而新媒體便捷、免費的信息及低成本的廣告帶走了美國傳統報業賴以生存的讀者和廣告商。
事實也確實不容樂觀:2008年12月,創立161年的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報業集團”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網絡普及以來首家申請破產的美國報業巨頭;擁有100多年歷史、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出版商宣布自2009年4月起停止印刷報紙的發行,僅在網絡上發行;2012年12月有近80年歷史的美國知名新聞類周刊《新聞周刊》停止發行印刷版雜志,全面轉向名為“全球新聞周刊”的數字版刊物;2014年,“報社記者”在美國就業指導網站career cast發布的2014年“美國最差十大職業”中排第二,美國勞工統計局稱該職業在2012年和2022年期間的就業前景下滑了13%。
“其實,純粹基于報紙的媒介組織早在10到20年前就消亡了。在世界上,報紙的墓碑上寫著它的生卒年是1605年到2005年;而在美國,這個日期是1690年到1999年。”舒德森解釋說,世界第一份報紙誕生于1605年,北美殖民地的第一份報紙誕生于1690年,而世界和美國報業的分類廣告被網絡分類廣告奪走的年份分別約是2005年和1999年。換言之,舒德森認為從1999年以來,美國依賴紙質報紙的媒介組織已經死亡,取而代之的是新舊媒體皆有的復合型媒介組織。
基于報紙的媒介
依舊強悍?
但即便如此,舒德森依然相信基于報紙的媒介組織是美國新聞報道的主要力量。舒德森分析,傳統報紙所擅長的深度、嚴肅的長新聞(long-form)報道仍然很有市場。例如近年來很多美國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記者都以“書”的形式出版了相關的新聞著作。“這說明,美國傳統新聞業培養出來的專家型記者也許在報紙上發稿少了,但他們卻通過出版業貢獻長篇、嚴肅的新聞作品。這意味著,新聞編輯室的壓縮并不一定就是嚴肅新聞的壓縮。這兩者即使都有壓縮,前者的壓縮幅度也大于后者。”
其次,舒德森指出雖然在美國以及歐洲和世界大部分地區,人們都以電視為第一新聞來源,但其實電視新聞大部分來源于報紙。“在美國50個州的州政府所在地,美國報紙和通訊社派駐了410個全職記者,而由電視臺派駐的卻只有88個;86%的美國地方電視臺在華盛頓沒有派駐任何記者(無論全職還是兼職)。”
而從結果上說,舒德森認為如果有其他財源(如公益基金等)來支持報紙所代表的公正的監督力量(watchdog),那么即使報紙消失了,新聞業的價值也還能持續下去。“事實上也有很多這樣的財源開始支持報業。我們從美國報紙的發展歷史看,報紙的監督性價值變得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
當前美國如何生產新聞?
那么,現在美聞的新聞生產方式究竟是什么樣的?舒德森用了“過渡性”這樣的字眼去形容,并列出其十大特征。這十大特征其實可以被歸納為三個層面。
首先,就新聞生產主體而言,報道者不再局限于專業記者,業余記者也參與其中。且各種媒介組織,無論大小、類型、背景,都開始相互合作;這些新聞報道者既報道他人,也被他人報道;而回到編輯工作室,由于專業記者要兼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工作量大幅上升,新聞質量被迫下降。同時,新聞編輯室大量裁減人員,使得專業記者也有了迷失感。
其次,從新聞生產方式去說,新聞素材不再局限于采訪所得,通過搜索引擎優化(seo),信息傳播者可以增加傳播力,但也導致他們過度依賴搜索引擎,容易被其操縱;同時,各種公共網站自創立后向公眾和記者免費提供關于選舉、捐贈等公共事務的數據,使得優秀的新聞生產變得更加容易;各種各樣富有專題性、興趣性的新聞信息網站、博客、賬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使得數字新聞環境更加多樣和優化。
最后,就新聞生產客體來說,一方面新聞體裁的多樣性大量增加,既包括傳統的基于事實的“金字塔形”新聞體裁,也出現了很多個性化的第一人稱的解釋性新聞;另一方面,點擊量已成為媒介組織內部關注和調整新聞報道內容比例方式的測量工具,簡而言之,點擊量成為當下衡量新聞“好壞”的一大標準。
舒德森認為,以上特征對美國新聞業的發展有弊也有利。新媒體技術確實存在不足——使人注意力短淺,無法深入思考。但不可否認,這些特征也為新聞生產,特別是調查性新聞生產帶來新的機遇。“傳統媒體在進行自我變革。現在的新聞報道既由專業新聞記者生產,也由公民記者生產。這兩者相互協助,而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
那么,舒德森對于美國新聞業的分析,是否對我國新聞業也有借鑒意義?對此,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鄧建國向早報記者表示,舒德森的長項在于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角度分析新聞史和新聞生產,而并不在于為幫助新聞業走出困境而提出有效的良方。因此,他的相關研究,包括《重構美國新聞業》,描述性大于規范性。
“但值得我國新聞業注意的是,美國的優質新聞內容雖然已經越來越少地由大型的專業新聞機構生產,優質新聞內容的總量卻并沒有大量減少。如舒德森所說的,這是因為,很多離崗的專業新聞記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繼續著優質新聞生產。這使得pgc(專業生產內容)和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內容和形式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同時發展。” 鄧建國說,“這說明專業新聞記者,無論是在大型新聞媒體,還是離崗后通過自己的個人博客或社交媒體賬號發布內容,他們都沒有放棄新聞理想,他們都仍然堅信新聞對社會、對民主的重要作用。這也許是值得我們國內記者——無論是在崗的還是離崗的——記者學習的。”
三大創新:包裝行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惠普C9730A四色硒鼓套裝末日促銷海德堡:數碼印刷戰略在中國再次起航絲網印刷計算機直接制版(CTS)系統概述小森將推出雙面印刷、附帶翻轉機構的八色機營銷需要“不遺娛力”塑料包裝袋的分類——按按制袋方式個性印刷未來增長速度將進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