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刷界長期以來把平版印刷稱為膠印,其實源自于平版印刷機乃是間接印刷方式,印版產生印紋之后,并未直接和紙張接觸轉移油墨印刷,而是采用一張橡皮布裝在橡皮滾筒上,做為中間轉移印紋油墨的介質,將印版上的印紋油墨接取,然后再轉移(寫)在被印的紙張媒材上面,所以橡皮布在平版印刷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因此不稱呼版式為平版,而改稱其間接印刷的橡皮布介質而稱為膠印,但有極少數凸版印刷必須做間接印刷于硬性材質面,也使用橡皮布來移轉印紋是否仍稱膠印就不得而知。
1960年代之前,所有橡皮布都是使用天然橡膠為材料的承接印紋轉移橡皮布面,但1950年代之后,由于天然植物性亞麻仁油為石化媒染體油墨取代,原天然橡膠顯然已經無耐得住石化溶劑及樹脂入侵,而產生異常潤膨凸起現象,因此在1960年代橡皮布表層,非得使用合成橡膠,連帶墨輥、水輥的材質也改用合成橡膠,杜邦公司投入十多億美元完成合成橡膠研究,距離二次世界大戰后也只有十多年光景。但到此為止的橡皮布全部是實心,沒有氣泡海綿壓縮的構造,其產生的壓力會因印機速度變高而急遽上升。在當時產生一個十分分歧的理論,最早一派認為印版及壓力滾筒(加上印紙)都是硬質的,所以橡皮滾筒表面應墊高,使得直徑大于兩個硬質滾筒徑,才可以保持同一直徑在運轉,但在1937年美國米勒miller印刷機公司發現,硬件滾筒壓印一圈繞行長度是直徑×π的固定長度,但橡皮滾筒軟性表面滾動一圈等于直徑×π加上彈性及壓力系數,意味著橡皮滾筒就算在相等直徑下,和印版筒、壓力筒相互壓印,其轉動長度大于兩個硬滾筒,而筒徑法又故意加大受壓縮的橡皮筒,所以橡皮滾筒走的長度長、跑得速度快,如此橡皮布和印版產生不必要的摩擦,因此才改用印版滾筒墊高于齒輪節周0.1~0.15mm程度,而橡皮筒墊成和橡皮布節周同一高度,以保持壓印時有同一速度的表面壓印及印紋油墨移轉,這個叫做滾動長度法的滾筒襯墊高度做法一直沿用至今天。但當時也發現橡皮滾筒上的橡皮布,在受印版滾筒壓印時,會向前及向后凸起以抵消壓力,這種凸緣的效應就像在橡皮墨輥,用一條鐵絲擰緊鐵絲一定會沒入橡皮內,而陷下的橡皮會往兩邊鼓起,這一個效應就是相同于前面所提到壓力產生的凸緣。
為解決凸緣所產生印紋及網點有時會有拖痕、迭影的現象發生,因此橡膠廠在制造橡皮布時,在橡皮布面底下有四層交織的紡織紗層,在第二、三層之間,像三明治一樣夾入一層氣泡的海綿層,而表層橡皮層硬度也稍微提高一些,以補償海綿層有軟化凹陷的作用,但這種海棉層是每一個氣泡獨立存在,才能有更大的耐壓縮支撐力,而且在減壓時才能提供更好反彈力量。如果氣泡孔是貫通相連結的,那么海棉層一旦受壓空氣四溢,反之減壓后支撐力也十分軟弱,只有橡皮結構彈性力在做軟弱的反彈而已。所以封閉不串連的海棉氣泡層十分重要,才有可能提供支撐及復原的彈力。那么這一層平均在0.4mm左右的海綿氣墊層,它提供了橡皮布在受印壓下,直接向海綿氣墊層,取得向下壓縮的空間,不必向前及向后挪移產生凸緣,造成不必要的蠕動,避免印刷的印紋質量有拖影到迭影的現象。同時因為達到壓縮不會有彈性體滾動長度下,橡皮布的襯墊高度也就要加高才能維持接近同徑法的理念。反過來氣墊橡皮布在本身提供的額外彈性下,也就無法再做傳統橡皮布完全無彈性,只在橡皮布底下的襯塑料片或硬襯紙,叫做硬式襯墊的效果,因為氣墊層已提供額外的彈性。
后來也有廠家把氣墊橡皮布的海綿層往下移一層,接近靠滾筒身的第三、第四層之間的方式,另外也有上移氣墊層在橡皮表層之下,直接貼在橡皮布表層下方,提供更大的吸收壓力之彈性。但在2005年前后卻又發展出一種超厚層的氣墊橡皮布,其吸收印刷壓力的氣泡海綿層由0.4mm增加到0.8~1.4mm的程度,尤其是總厚度2.4mm的橡皮布,才可容納1.4mm氣泡海綿層,它可以大幅降低印刷壓力,同時加大印版滾筒和橡皮滾筒,甚至于橡皮滾筒和印紙的接觸及轉移印墨時間。但不會產生過剩的壓力高峰,意思是整個接觸的觸幅加寬,但壓力卻更小而平穩,對于大型機印刷薄紙尾部扇形效應作用很小,不會有紙尾套印不準的好處,否則像寬幅在1450mm以上的大型平印機,印刷紙張受壓下,尤其80g/m2以下薄紙在受壓后,累積下來紙尾伸張,比1000mm要大1.6、1.7倍之多,而無法套準及有良好網點再現。
另外在瓦楞紙的印刷,如果橡皮布的彈性不足,在橡皮布壓印下產生排骨紋的瓦楞條痕,也是瓦楞峰頂壓力大,甚至被壓而瓦楞的波峰受壓崩潰,反之沒有瓦楞峰支撐中央表紙底下懸空,卻因橡皮布不夠軟、不夠長的觸幅壓力,印紋轉移不足產生條狀的排骨紋更明顯,所以超厚層氣墊橡皮布的產生是為巨型平印機,以及瓦楞紙較均勻受壓而發展的。
是什么影響著印后加工切割的精度上半年我國木漿紙品進出口仍存逆差實用印刷水墨平衡小竅門分析防靜電標簽的特性與應用單張紙凹印惠寶彩霸R520V2液壓切紙機五方面詮釋卷筒新聞紙的印刷適性英傳統出版市場萎縮 數字出版發展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