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是一種社會心理學與藝術的邊緣科學,它的形象標志是反映各個階層的有關歷史、政治、心理的語言、符號、徽記。本文僅就建國以來對旗幟的制作工藝和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的趨向略作探討。
制作旗幟的材質,98%以上為各種紡織品,都是采用絲網印刷工藝印制,然而在紡織系統中生產旗幟的企業不多,“國旗定點生產企業”全國有上百家,屬紡織系統的屈指可數。對提高旗幟生產的工藝技術水平的研究是一件難事,難就難在制作旗幟有它的特殊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1)旗幟的尺寸大小差異高達百倍以上。(2)旗幟從織物、漂煉、印染、縫制及配備懸掛裝置,可算是紡織品的系統工程,一個生產單位難以一氣完成,只能是東拼西補。(3)旗幟既有政治上的含義,又有不少特定的作用,所以對內在、外觀質量都重要。(4)生產旗幟的企業大都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小企業,技術裝備都不能完善配備,制約了質量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數量的擴大,并無暇顧及研究。
由此可見,使旗幟工業走向現代工業化,從目前情況看尚有一段過程,但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為此,這里作扼要的分述,愿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旗幟種類略述
旗幟的種類很多,其用途也各不相同,大概可分為:
1.政治性的:國旗、黨旗、軍旗、團旗等。但世界各國的國旗以及地區性旗幟數量很多,印制復雜。
2.標識(志)性的:各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學校等,以醒目的徽記或文字顯示本單位的形象。
3.宣傳性的:諸如廣告旗,比賽用的啦啦隊旗以及為宣傳、鼓舞士氣的旗幟。
4.禮儀性的:體育運動隊隊旗,互贈及獎勵用的錦旗以及各類禮賓用旗。
5.海上用的:訊號旗、通訊旗、指揮旗等在遠洋輪和海軍艦艇上是必不可少的(每套有46面不同形狀、色澤、圖形的旗幟)。
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旗幟,分布面很廣,如彩旗等。上述五種類型的旗幟中,除中國國旗和中國共產黨黨旗有政府部門指定生產企業外,其余各類旗幟的生產分布在各行各業,難以統計。
二、回顧歷史與現狀
由于歷史形成的經營管理體制,使旗幟的生產水平長期處于停滯狀態。自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是用紅綢黃緞貼縫制作開始,迄今仍有一些地區在使用這種方法。因此,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制作旗幟的技術就是“貼縫、拼接、挖補、繡”的小手工業,沒有多大的奧妙。然而,事實上我國的五星國旗和鐮刀、斧頭的黨旗,都是在紅底上飾上黃色五星或黨徽,采用貼縫、挖補的工藝,無論從外觀形象上和產量上都不能滿足需求,尤其是世界各國國旗的圖形多種多樣,而且套色也多。據說50年代中期我國參加萬隆會議時,要求我國提供亞、非各國國旗,開始試用印染技術,想盡多種辦法才勉強完成。時過40年后,曾看到那時的樣品,與現在的相比差異無幾,也在那時開始,國旗的制作采用印染的拔染工藝。50年代的拔染技術尚不完善,對小手工企業來說更是處于萌芽狀態,所以一般采用先拔白,后染黃色,因為他們用直接染料或鹽基性染料,所以色牢度比較差。但比貼縫的外觀效果提高了一大步。由于紡織品憑證定量供應,從而制約了各類用旗的生產。為此當時紡織工業部指定上海承擔供應全國純棉國旗布,各地按規定縫制,延續到70年代后期。
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主要說明在改革開放以前,除政治性用旗外,其它各類旗幟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對旗幟工藝技術的研究問津的不多,但從80年代初以來,情況有了大轉變。首先是旗幟種類全面進入市場需求,從而對織物也趨向多品種,國旗用織物從純棉布轉向人造纖維的富春紡(俗稱彩旗紡)以及真絲電力紡。色拔工藝逐步完善并對涂料工藝全面使用,特別是“國旗法”實施后,為了提高國旗外觀質量,并確保色牢度,制定了“國旗的國家標準”。為此,開發了純滌綸仿絲、仿毛織物的分散性染料防拔工藝,使旗幟制作技術進入新的階段,逐步向國際水平靠攏。
三、國外制旗業簡況
1.資料表明,旗幟業的發達與否同工業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在涉外制作世界各國國旗中,基本了解到目前國際上生產旗幟的概況,簡單說是兩極化,在歐、美、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各階層使用旗幟十分普遍,旗幟業也興旺。在美國有一個“全國獨立旗幟商協會”協調生產廠與經銷者的關系;同時還有一個“國際工業用布協會下設旗幟分會”專門研究、供應旗幟生產廠的織物;而且還有一個“國際旗幟聯盟”,在不同的國家由國家標準化局出版有關旗幟的技術法規、顏色標準等等。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沒有制旗業,他們使用的各種旗幟都是向國外訂購的。
2.在我們所接觸到的世界各國國旗中,旗幟織物基本上都是合成纖維、長絲尼龍和仿毛織物,織造方法有機織和針織,織物粗厚重量在150g/m2左右,用于室內旗。據稱此類尼龍纖維織物經過六次研究改性而成,織物具有強度高、染色性能好、不起皺褶等優點。短纖織物的滌綸和腈綸纖維具有仿毛效果,是取代羊毛織物的海上旗幟的用料,它不僅強度高,耐氣候性能也好,是高原、海洋用旗的最佳用料。另外純棉織物也有但不多,沒有用真絲織物制作旗幟的。
3.在工藝技術方面,從印制方法上看,我們認為也都是絲網印刷,但在顏色正反面一樣的滲透力,套版的準確度以及圖形、線點、輪廓的清晰度方面實在令人佩服。在3m×2m的大面積印底上做到色澤均勻,無外觀疵點,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從它的后處理中沒有沾色、沾污,同時經過特殊后整理使旗幟外觀光潔、柔軟、平整十分莊重來看,若沒有一套完整的設備是很難做到的。旗幟的縫制也比較講究,如旗幟四周縫線達四趟線(我國標準為兩趟線),同時旗幟懸掛時裝飾物配套齊全,無論采用什么懸掛形式,都有不同的配套物,而且在藝術性和檔次上均可有所選擇。
四、我們的差距
我國制旗業的興起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雖然建國30多年已有一些基礎,但設備十分簡陋,除了政治性用旗外,別的旗幟也少。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作為社會心理學和藝術的邊緣學科的旗幟也有了發展,問題是我國政府和專業部門并沒有抓住機遇,組織研究、指導的機構來開發引導,而是順其自流形成目前的狀況。
1.首先是旗幟的織物,用純棉布制作旗幟已很少見,目前流行的是富春紡、真絲電力紡、尼絲紡、春亞紡等品種,這些織物都不是為制作旗幟而設計的,需用時在市場上均可購買,相對而言比較方便,但不一定能滿足旗幟對材質的要求,90年代開發的滌綸富麗紡用100d低彈滌綸絲加捻織成,雖然用上述織物有較多優點,但應用分散性染料防拔染工藝技術還有不少麻煩,大面積印制的滲透性、均勻性和鮮艷度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甚遠。
2.旗幟質量特征之一是顏色反正面一致,所以在選擇印制工藝時要考慮兩方面要求:a直接印必須有較強的滲透性;b防拔染工藝。我國的國、黨、軍、團旗都是用拔染工藝,而世界上190多個國家的國旗及各類旗幟中既有拔染又有直接印,這在工藝上是一個難度,多數制旗企業不夠條件,所以采用涂料印制旗幟普遍存在。涂料工藝是有它的優點,它不受織物性能影響,操作簡便,又可罩印涂料在深底色上印出拔染效果,然而涂料工藝的缺點日漸暴露出來,首先涂料工藝滲透性差,沒有雙面效果,其次手感硬,影響旗幟飄逸性,同時涂料色有一定的吸附性,在空氣中塵灰的沾污性大,而且它的色牢度也差。因此提高旗幟內外質量,必須使用染料工藝,這是我國旗幟業薄弱環節。
3.90年代初以來,滌綸綢分散染料用于生產旗幟,純滌綸分散工藝在印染業是很正常的工藝,就是滌綸拔染工藝也比較成熟,但它們在旗幟行業中尚屬稀少,各方面環節不易協調,一是織物坯布;二是染色;三是高溫蒸化。其中主要是設備蒸化機,要達到175——180℃的高溫,只有用連續化蒸化機,但投資大。用圓形高溫高壓蒸箱溫度只能達到135℃,全拔是不行的,半拔的軋染是關鍵,目前雖然采用半拔工藝進行生產已有三四年,但旗幟合格率還很低,處于一種維持狀態。分散染料直接印工藝也涉及后處理的水洗、拉幅等設備,這些設備現有企業基本上不配套。仿毛旗幟還缺少后整理,使旗幟毛感、外觀性能不強??偟膩碚f滌綸旗幟正在逐步擴大,工藝技術尚需完善配套,尼龍織物的旗幟除有部分國旗外,涂料工藝對它不太適應,勉強應用效果不佳。近年來雖有尼龍專用涂料印花漿(水溶性、油劑型都有),但用于旗幟者不多,至于用酸性染料印制,那就更少了,因為尼龍綢絲網印刷還有不少操作性技術問題,同時后處理方面也不配套,主要受設備的制約。我們采用巴斯夫公司的派拉尼爾p型漿狀分散性染料,它是用hef和hvw增稠劑作糊料,印后高溫高壓蒸化,可以免去水洗工序(簡單地洗一下更好),這對設備不全的企業十分有利,我認為這是一個發展的方向。
4.旗幟縫制及懸掛裝置等不協調不配套,我們旗幟在縫制上缺乏下功夫,而上縫紉設備專用化不齊,如拼縫機、多針縫紉機等,懸掛裝置的方法單調且不方便,人們往往買了旗幟為怎么懸掛而發愁,至于旗架、旗座、旗桿、旗頂、旗穗等等,品種式樣少,缺乏藝術性,這些物品大多來源于鄉鎮企業或個體戶,因此對此要加以重視,應該作為旗幟的整體去發展。
發文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 國務院《意見》圖解柔性版印刷工藝技術之要點(下)“漲價潮”后紙箱廠小廠倒閉、大廠爆滿四屆包裝技術與科學國際會議召開,助力行業轉型網屏助力艾倫森意在進入美國高速噴墨印刷市場如何提升數字印刷的系統效能?噴墨技術推動數字印刷強勢增長 2018市值將達1877億美元常用紙張的規格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