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美國工程師伍德蘭德根據不同線條的寬度得到不同的識別結果的原理發明了條碼打印技術,并于1952年申請專利。
簡單的說,條碼打印技術主要包括了條碼打印機、條碼掃描器、標簽字等幾個部件。該技術是由一組寬窄不等、黑白相間的平行線條按特定格式與間距組合起來的符號,這種符號可以達到人與計算機對話的目的。具體的識別流程是:從掃描器的光發射器中發出光束照在條碼上時,光電檢測器根據光束從條形碼上反射回來的光強度作為回應,當掃描光點掃到白紙面上或處于兩條黑線之間的空白處時,反射光強,檢測器輸出一個大電流;當掃描至黑線條中時,反射光弱,檢測器輸出小電流,并根據黑線寬度作出時間長短不同的響應,隨著條形碼明暗的變化轉變為大小不同的電流信號,經過放大后輸送到譯碼器中去。通過譯碼器將信號翻譯成數據,進行局部的檢驗和顯示,并送往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我們知道計算機是采用二進制計算方式,所以我們條碼中寬的黑色線條被編譯為1,細的黑色線條被編譯為0,再通過邏輯轉換為0至9的數字或數組。
基于這種反射光識別的原理,我們還可以對條碼打印技術的優劣進行一下分析:
首先,譯碼器是對反射光電流的強弱來進行0和1的識別,那么對打印油墨的顏色達配、著色密度是否均勻以及色彩飽和度等因素有著較高的要求。另外,油墨的偏色問題也是條碼打印中值得注意的。
其次是對應承物的要求。應承物通常就是指條碼的載體,比如包裝袋、會員卡等。由于條碼識讀時,其掃描光源是以45度角入射,而反射光采集角為15度,當反射光超過15度范圍時,就無法收集到反射光信號,即相當于黑色效應。所以,為滿足條碼掃描這一特點,要求承印物具有良好的光散射特性,不能出現鏡面反射。所以,紙的白質、不透明度和光澤度,對條碼的識別有一定的影響。
最后,條碼的打印質量,如是否清晰、是否平整都直接影響到編譯器對它的識別。
其實,當條碼打印機剛剛誕生的時候,由于計算機技術尚未普及的限制和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消費者對它的信任度)使其并沒有很快的成長起來,倒是美國鐵路業和通用汽車公司率先引進該技術。值到七十年代中期,計算機設備的普及使用和大型商場的大膽嘗試,才使條碼打印技術來了一個咸魚大翻身。直到今天,條碼打印技術已經出現在工、商行業的各個角落,主要以美國zebra、德國cab、臺灣argox等著名品牌。那么條碼打印機這位商品身份的識別者是否有可能跟我們普通家庭的生活掛上勾呢?
品牌與銷量就像蹺蹺板!6月河南新建10億元包裝項目財政預算報告上出現二維碼,部長力推!高術數字報業技術平臺之內容生產平臺影響瓦楞紙箱的耐破度測試結果有哪些原因裝潢印刷的彩色串色印刷工藝介紹德國工業4.0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供應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