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書籍裝幀的發展史,不同時期的書籍,有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從原始時期的石頭、甲殼、獸骨到泥版書、羊皮紙書、竹簡、帛書直至紙質圖書等形式,就物質實體而言,電子書也應是書籍的一種外在形式,是采用了電子載體的一種閱讀模式。因此未來圖書裝幀設計的另一主線就是電子圖書的視覺設計。
雖然目前眾多傳統書籍設計者對于電子載體持排斥的態度,但無論是傳統油墨印刷還是由數字信號呈現的文本內容都是以被閱讀為最終結果,那么這些不同的載體之間必定會存在相互借鑒和融合的可能。如何將成熟的傳統書籍設計理念導入新型載體,同時創造性地拓展適合數字閱讀的設計思路,必然成為未來書籍設計者的一個重要課題。
版面設計更加專業化
閱讀體驗更加人性化
從閱讀界面設計角度而言,目前大多數電子書閱讀類app軟件都只是簡單復制紙質書籍封面作為圖書展示,在版面布局上也僅僅是簡單提供了電子文本。沒有針對電子閱讀的色彩、文字的細加工,也沒有版面布局的精心設計,這種閱讀體驗僅僅是文字內容的獲得而缺少了紙質圖書的閱讀美感,擁擠的文本總量,簡陋的排版模式,總帶給人快餐化的閱讀感覺。即便是做精品電子書的唐茶版電子書也僅僅是做了一些行距和字號的變化。隨著讀者對閱讀舒適度要求的提高,這種電子文字顯示的版面顯然無法滿足讀者的要求。
紙質圖書歷經多年,已經有著非常成熟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設計理念,一本圖書的設計,從封面的藝術表現,材質的選擇,內文字體字號選擇到行距字距的精心編排,都需要非常專業化的設計表現手法,才能給讀者帶來閱讀的美感。如何從設計角度提高版面的可讀性,這需要書籍設計者深入了解電子顯示設備的特性,從而提出適宜的設計方案。但電子設備畢竟是新型的載體,很多平面印刷的設計法則并不適用,例如紙質書常用的書版宋體字就不適合電子閱讀屏幕,目前電子書顯示一般選擇黑體或者圓體字,顯示清晰,但閱讀時間長了,就感覺版面流動性不強,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而有研究表明,使用電子設備閱讀,眨眼頻率將從平時的1分鐘20次左右降至1分鐘7次,這會使眼周圍的睫狀肌持續處于緊張狀態。長時間的閱讀造成眼球肌肉疲勞,就如同一個人一天做了9個小時的仰臥起坐一樣累。電子閱讀設備對眼睛的傷害顯而易見。如何在電子閱讀設計中利用設計語言、技術手法降低對人體的傷害,如色彩過渡、字體變化引導眼球視線的變化,或是設計中的有意中斷讓眼睛得以短暫地休息,這都需要電子書設計者深入思考。
深刻理解閱讀本質
合理運用新技術
電子書的閱讀模式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閱讀體驗,點擊、搜索、超鏈接、即時存儲讓信息的獲得更為快捷,界面背景的自主選取、色彩布局的任意變換使得閱讀過程更為有趣,而背景音樂、誦讀聲、動畫效果等多媒體的添加更是傳統書籍無法企及的。然而從閱讀效果上看,電子文本在便捷閱讀的同時造成了深度閱讀方面的缺失,在巨大信息量的背景下,走馬觀花的淺閱讀、零敲碎打的碎片化閱讀都對閱讀的深入形成障礙。
有研究表明,看似豐富的多媒體兒童讀物導致兒童閱讀理解度降低,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這些讀物代替了文字能給予兒童的想象空間,而直接賦予了兒童想象的實景。如何更好地運用設計語言,以更科學的方式引導讀者特別是兒童讀者的閱讀感受,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輔助技術,需要設計者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更需要設計者從閱讀本質出發,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新技術。
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的普及,帶來了電子書閱讀的沖擊波,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設計者提供了更多樣的技術支持,也改變著未來書籍設計的走向。正如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說,每一種技術形式都是我們最深層的心理經驗的反射,對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的接受和使用,從深層次上引發人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化。這種變化值得期待,更需要設計者們的參與,從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書籍形式。
3D打印月餅和你一起過中秋節!360敗訴3Q大戰 閃電回應愛普生T7441墨盒環保行業綠色投資每年或超兩萬億國產印后設備出口量高于國外瑞典自動報刊售賣機開啟按需出版支付閱讀時代廣告業不會消失,它只是需要不斷變革印刷業發展歷史回顧 數字印刷“后來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