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牌印刷技術的前世今生
在15世紀,由于木刻印刷術的發展,使到撲克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使到撲克牌戲得到迅速推廣。當時印刷用的木模主要是用黃楊木及梨木制造。 當時的撲克是先在紙板上用黑色油墨印刷黑白圖案,然后按照印刷好的線條用人工上色,但上色的時候不一定按照印刷好的線條來上色,這種上色方法上色速度非常快,生產效率高,受到了一些善于調配顏色的畫家的歡迎。
后來發明了新的上色方法,使用打孔薄紙板覆蓋在印好的圖案黑白上,然后用上了紅、藍、黃等顏色的埽子在紙板上面掃過,顏色通過紙板上的孔印刷到撲克上,這種方法使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為撲克的大眾化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在所有的國家中,直到19世紀還在使用這種方法。與此同時,撲克生產商用銅板印刷,生產出品質優良的撲克,這種撲克仍然由美術家手工上色,圖案非常精美。這種高質量的撲克在17世紀前的歐洲各國幾乎都能找到。
由于技術的限制,撲克上色仍然比較困難,價格相對較高,所以,19世紀前的撲克始終是一般老百姓買不起的,只有中上階層的人才能享受,1832年,英國倫敦一位叫多馬的撲克印刷商發明了一種新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為此,英國皇室還特別對他進行了表彰。
1833年,德國b. dondorf發明了平板印刷技術,并應用這種可以同時印刷16種顏色的技術印刷撲克,這種技術的使用,使到撲克生產飛速發展,真正得到了普及,進入千家萬戶,進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最早的圓形撲克是由15世紀德國生產,美國在1874年第一次生產圓形撲克,之后英國、西班牙等國也陸續有生產。但必須注意的是,印度的傳統撲克是圓形的,但很難考證到它的最早生產日期。 開始的時候,撲克的背面都是不印刷圖案的,直到17世紀中葉,才開始有生產商在撲克的背面印刷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
早期的西班牙撲克商人就把自己的姓名印刷在撲克中,以作為質量保證書。
17世紀開始,一些廠家開始使用一些天文學的符號,如太陽、星星、月亮等圖案作為商標。 在西班牙,16世紀,開始有撲克制造廠家生產上下邊線有缺口的撲克,以方便在打牌時持牌人分辯4種花色。無缺口代表“硬幣”,一個缺口是“杯”,兩個缺口是“劍”,三個缺口是“棍棒”,這種撲克很快就成為當時撲克的標準,其它廠家爭相效仿。18世紀末,開始在牌角上印刷1~12的羅馬數字,后來使用阿拉伯數字。與19世紀美國發明的角碼不同的是,只印有數字但沒有花色標記。
18世紀,西班牙第一次印刷可倒過來看的雙向人頭牌,現在收藏著的最早的雙向人頭牌撲克是在1790年生產的。
而在19世紀,這種印刷方法才在其它國家推廣開來。
如何巧妙選用印刷機潤滑油“天然國寶”石城橫江重紙制作工藝詳解深圳新聞出版局對印刷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進行調研電子不干膠標貼加強工作中的安全性無一盈利 國內3D打印難繪制造業顛覆圖景感光樹脂版制作問題詳解2012中國IT領袖峰會聚焦糊盒加工中需要注意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