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文社交網絡以平均每周一次的頻率被各式熱點刷屏,眼球被層出不窮的新鮮詞匯裹挾。然而,營銷人不應只是狂歡大眾中的一份子,而是需要潛入大眾心理的深海中,摸清操縱這一切的暗流。2018年,我們又將被哪些營銷刷屏,又將沉迷于哪些新鮮的產品?它們和去年會有哪些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微名片如何才能打造出一塊屬于你的“注意力磁石”?現在,請背上氧氣瓶,戴好呼吸管,來進行一場大眾心理趨勢洞察的“深潛”吧。
“撩文化”:制造情緒顯微鏡
如今,在女生宿舍樓下擺放心形蠟燭的求偶行為,已經顯得有些過時,或許還比不過一句“如果你的前男友和你的現男友同時掉進水里,你是否愿意讓我做你男朋友?”更能撩動人心。
“撩”這個自帶曖昧氣息的動詞,其實折射出當今大眾心理的一個側面:越來越多微小、細碎的情緒需要得到滿足。社交媒體所構筑的虛擬空間,使得人們對情緒的關注越來越細膩,就像你很少面對面向一個朋友吐槽昨天吃的外賣有多糟糕,但很可能在收到外賣后發一條朋友圈發泄不滿。社交媒體的存在,讓許多生活和情緒的細節都被放大了,大眾不再為宏大的情緒所傾倒,卻容易被一條及時回復的微信短消息所打動。
“撩文化”的盛行,要求我們在做用戶洞察時裝上一個“情緒顯微鏡”,從人們微小的舉動中發現背后的情緒,并用有趣的方式進行表達。2016年底,瑞典音樂平臺spotify就大膽地“撩”了一把自己的用戶。在美國、英國、丹麥等街頭的巨幅廣告牌上,人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文案:在情人節播放了42遍《對不起》的用戶,你到底做了什么?致1235位喜歡了“閨蜜之夜”歌單的兄弟們:我們愛你。致nolita的那位從六月就開始聽圣誕歌曲的朋友——你真的是“jingle all the way”對吧?
3749個在英國脫歐日播放《我們知道今天是世界末日》的用戶,堅持住啊。在spotify這場營銷上,是否也能看到2017年末網易云音樂《私人歌單》的影子?不過spotify多了一些詼諧,而網易云音樂則更多是渲染懷舊感傷的氛圍,它們的共同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都展現了對用戶細微行為和情緒的關注,并且通過大數據讓內容在撩撥的同時顯得一本正經。
人人身上都藏著多巴胺按鈕
為什么收納、整理會讓人心情愉悅?
為什么運動后通常神清氣爽?
為什么熱戀中的人多半容光煥發?
因為這些行為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會傳遞開心、興奮的信息。在信息傳播的層面,多巴胺可以有效提升某項信息在人們心智中的顯著性并引起積極反饋,如果營銷內容具有促進多巴胺分泌的作用,那它們獲得用戶關注度和好感度的幾率就會提升。
2017年火熱的幾款產品,《旅行青蛙》中蛙崽不斷給你寄回來的明信片,其實滿足了你“收納收藏”的欲望,《戀與制作人》則讓女性用戶盡情享受了“異性關注”(即便這種關注是虛擬的),風靡一時的直播競答則讓用戶獲得“競爭獲勝”、“目標達成”、“隨機獎勵”的快感,這些爆款產品、活動的共同點都是能導致用戶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的分泌還會產生“依賴”和“上癮”的行為。 也是微名片廣告必須達到的目的。
販賣雌激素:乙女、佛系、吸貓
抬頭環顧四周,你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到處蕩漾著雌性荷爾蒙的世界。全球各地馬卡龍色系的網紅餐廳,讓人仿佛置身少女心的海洋;倫敦時尚趨勢預測機構wgsn稱,粉色日益受到歡迎,并在2016年達到了頂峰;各類“二頭身”、自帶腮紅的萌物(熊本熊、皮卡丘等),舉手投足皆萌翻眾人;《戀與制作人》受市場追捧,證明了“乙女向”游戲的光明前途(“乙女”概念源自日本,即年齡在14-18之間的少女);社交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貓圖貓片,一向是各大內容平臺獲取流量的中堅力量…這些流行事物的共同點是什么?答案是,相比于男性審美,它們更符合女性審美。
傳統的審美曾經長期受到男性主導,通常與暴力相關,比如古希臘英雄的身上總是掛著肌肉、汗液與血液,高倉健豎著領口面無表情沉默抽煙的樣子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理想男性形象。
但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容易受到女性喜愛的事物,顯然更容易流行,在深受儒家文化審美偏好影響的東亞文化圈中尤甚。日本著名女性雜志《an?an》就曾形容木村拓哉為“像處女一樣清純,像維納斯一樣溫柔”,用詞就像在贊美一個少女。
亢奮的雄激素喜歡征服、成功、勝利、占有,而雌激素則天然地對弱小、可憐、孤獨、特異的事物傾注
美國標簽及包裝巨頭7500萬美元完成收購互聯網營銷的品牌營銷之道中國數字印刷產值4年增長4.7倍 取得可喜成績印前流程整合技術創新(一)——品質創新簡單解析無水印刷工藝相關流程曼羅蘭破產重組 全球招募合作伙伴歐盟針對煙草包裝推出標準化規則15家紙廠漲價,10月的包裝紙市場開始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