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探秘
聽說瑞安市的東源村還有活字印刷的活化石存在,我們聯系上了東源木活字印刷協會的會長王海秋老人。王會長介紹,瑞安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源自北宋年間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承古法,字模用的是木頭,依靠一套口訣,口耳相傳,延續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
如今瑞安的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藝,和元朝農學家王禎《農書》中的記載不差分毫。據當地《太原郡王氏宗譜》記載,王氏先祖原居于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審知兄弟相繼遷居福建,后有一支遷居福建安溪縣。元初,隱居在福建省安溪縣長泰里的王法懋開始編修宗譜,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譜。從此王氏的“梓輯”(印刷編修)之藝問世。明正德(1506—1521)年間,王法懋一支后裔王思勛五兄弟從福建安溪遷徙到浙江平陽翔源。清乾隆元年(1736),王思勛第四代孫王應忠率子孫由平陽翔源遷入瑞安東源,由此在東源村“落地生根”,并歷代相承。
開明的王家譜師把自己的木活字印刷編印宗譜的技藝傳授給同村的親友,甚至外縣的求學者。就這樣,吳、潘、張等姓居民也學會了“梓輯”之術。目前,在東源村周邊還有11個人懂得木活字印刷的整套運作。
工序再現
在村內走了不到百米,一座兩頭飛角高翹的門樓出現在我們眼前,走近一看,牌匾上金色的鎏金大字“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館”,展示館是由政府將譜師王超輝、王士生等人居住的木結構院落買下后改建而成的。
通過展示牌的介紹,我們了解了木活字印刷的流程:采訪(開丁)、謄清(理稿)、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切譜、裝線、封面、裝訂等15道工序,以及制字模、寫字、刻字等基礎工作。在作坊里,還存放了從民間收集了兩套印刷磨具和許多線裝木活字印刷的家譜、書籍,充實展品內容。當我們看到擺列整齊的一個個古色古香的老宋體字模,聞到用宣紙印成族譜上飄著淡淡的墨香,時光仿佛一剎那間倒流八百年,這不是國人自小耳熟能詳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活生生存在的明證么?
在操作室,王海秋會長親自為我們演示了寫字和刻字的過程。他拿起幾個上好的棠梨木字塊,固定在一塊模板上,然后靜心運氣數在上面寫字(字形相反),老宋體字橫細豎粗,字形方方正正,古樸典雅。寫好字后,他再右手拿起一把刻刀,左手食指頂住刀把的下半部分,沿著老宋體字的邊緣刻入,力道精準均勻。大約十多分鐘,在木屑飛舞中,一個木活字就刻成了。
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淺淺四方木盒裝著的木活字,整齊地擺在幾張桌面上,這些幾百年傳下來的老宋體字模,經墨汁的長久浸潤,如遠古的精靈一樣烏黑發亮。會長找出已經排版好正要印刷的活字版,給我們進行了現場操作。只見他用一把粗棕刷輕輕地蘸上墨汁,先在邊上一塊空白木板上刷了幾下,使刷子上的墨量適中,然后再在印板上反復刷涂,等印版吃墨均勻后,輕輕用手指捏住白色宣紙的左右下角,對準印版四角放下,用另一張棕片卷成的刷子然后由外及里上刷按,直至版框內正文凸起的字體吃墨均勻,慢慢地揭起宣紙后,一張清秀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老人邊帶著我們參觀已經印好的半成品,邊說起了東源木活字印刷術之所以能800多年不間斷地傳承下來,是和民間的修譜之風密切相關。以孝為本的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浙南民間,宗族每隔20至30年就要續譜一次,成為當地風俗。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樣惡劣的環境中,當地的修家譜、續家譜之風依舊存在。正是這樣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使活字印刷術的傳承人和技藝得以保存至今。
中國有句古話:盛世修史,明時修志。的確,修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不變的傳統。由于這些年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定,人們的手頭越來越寬裕,尋根問祖的愿望就會越來越強烈,民間出現了一股修譜熱,許多家族重修、重續家譜,認祖歸宗。現在,王海秋會長和村里懂木活字印刷的村民每年都要外出編撰族譜,從幾千口的小宗族到人口過萬的大宗族,亦遠赴河北、廣東甚至香港等地。
最近幾年,溫州本地一些姓氏也開始熱衷于修族譜,目前就這些業務夠我們做的了。”王海秋說,如今他已開始教自己的兩個兒子學此藝了。他說,“現在翻看300年前我們東源先人修好的宗譜,上好的宣紙、不褪色的字眼,完好如初,沿用老祖宗的技藝,我們也至少可以保證修好的宗譜300年不壞。”其實,只有民俗和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才使得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能夠一脈相承千年不間斷,中國人還能夠看懂自己四千年前的文字。
保護發展
好在政府開始重視對木活字印刷術的保護和發展,2007年以來,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先后被認定為縣、市、省、和國家四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以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為載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為了將僅剩的11位傳承人的手藝活延續下去,木活字印刷走進了校園,在瑞安開元職業高級中學成立了木活字印刷傳承基地,開辦兩個班級,由印刷術傳承人前去授課,招收學生300余人。
另外,就是鼓勵現有50歲以上的手藝傳承人帶徒傳藝。瑞安市每兩年舉辦一期活字印刷培訓班,選擇20至40歲的正從事活字印刷的工匠,培養他們木活字書寫和手工雕刻技術,古籍排版技巧和古籍文化知識。對現有傳承人每年也將得到津貼補助。瑞安活字印刷術是在修譜的背景下保存的,也希望民間繼續有這樣的習俗、信仰不使這種傳統文化中斷。如果對民間信仰多一份關心、寬容,活字印刷術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我們衷心希望老人身體健康,希望活字印刷術能保護和發展得更好些,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還能繼續看到活字印刷的魅力和生命力。否則也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在歷史博物館才能看到這凝結著祖先智慧的文化瑰寶了。
膠印中出現“杠”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國防偽印刷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彩色印刷品如何讓色彩更炫紀念冊設計制作方法技巧個性臺歷制作-臺歷設計印刷應把握的二個原則七大因素將造成凹印產品無法干透印刷中暗調復制成敗的關鍵畫冊排版有哪些規范